冷空气已至,广州未来几日气温将逐步降低
“最晚入秋”纪录会被刷新吗?
11月11日,广州阴雨连绵,市民撑伞出行。
11月9日是广州的常年入秋时间。不过,今年广州入秋可能还得等等。
据广州市气象台11月11日16时发布的天气预报,未来几天广州气温将逐步走低,到13日预计16至22摄氏度,到18日最低温度可能跌至14摄氏度。
从4月11日广州入夏开始,这个夏季已持续超过213天。如果未来几日的南下冷空气仍不够给力,我们很可能见证广州的“最晚入秋”。
●南方日报记者 钟哲
“超级夏天”将越来越常见
11月8日是立冬,我国部分地区已经迎来今年第一场大雪,而广东还处于“焖蒸模式”,温度停留在26摄氏度左右。
东北大地雪花飘扬,户外积雪明显,让“嗜雪”的南方人略显寂寞。广东何时才能入秋?
实际上,11月初这波寒潮本来有带领广东入秋的潜力,但其主力被东北的一个炸弹气旋(与飓风类似的低气压系统)“打包带走”。南下的路只走了一半,对四川、重庆、云南以及华南地区影响不大。
根据《气候季节划分》标准,连续5日的5日滑动平均气温(指从某一天往前追溯5天的平均气温)大于22摄氏度为夏季起始日。根据此标准,广州于今年4月11日正式入夏,截至11月10日,这个夏天已经持续200余天,超过广州平均夏季长度。
11月10日左右起,广东的冷空气再次“补货”,全省可能明显感觉到秋意。不过,这波相对较弱的冷空气能否让广东达到入秋标准,即连续5日的滑动平均气温低于22摄氏度,还是未知数。
据广州天气微博,广州常年入秋时间为11月9日,2009至2022年中仅有3年晚于这个时间。如果未来几天的冷空气“不给力”,广州有可能刷新“最晚入秋”的纪录。
这样的超级夏天是否会越来越常见?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春在给出了肯定答案。
王春在团队发表在《气候动力学》上的研究显示,如果不采取措施有效减缓全球变暖,人类将会面对越来越炎热、越来越长的夏季。在高排放情境下,预计到2100年整个北半球的平均夏季长度大概是2014年的1.5倍,全球都将有200多天处于炎热夏天。
今年或是“史上最热”一年
11月8日,欧洲权威气象组织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在一份声明中说,今年10月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为15.3摄氏度,打破2019年创下的“最热10月”纪录。按照该中心副局长萨曼莎·伯吉斯的说法,今年10月气温“非常极端”异常。
今年7月人类刚刚经历了“最热一周”——7月3日至9日,是自1979年有记录以来地球上最热的一周,全球平均气温达到了17.23摄氏度。
今年的7月、8月、9月,都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热的,10月的气温再破纪录,意味着2023年“几乎确定”将取代2016年,成为史上最热一年。
当然,这里的“史上最热”只是指人类有气候记录以来。科学家认为,地球上一次出现这种高温,可能要追溯到约12万年前的艾木间冰期。
12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早期智人在地球上数量不多,而尼安德特人(一种已灭绝的古人类)在亚欧大陆则是主导性的物种。气候变化,可能是改变地球统治物种的重要因素。
环球同此凉热。位于美国的非营利研究机构“气候中心”发现,今年内全球200个城市遭到连续极端高温的袭击。
今年7月31日至8月21日期间,美国休斯敦出现了连续22天的极端高温,紧随其后的是美国新奥尔良以及印尼的雅加达、唐格朗,极端高温持续17天。
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今年9月1日至11月1日全国平均气温15摄氏度,较常年同期偏高1.4摄氏度,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
国家气候中心11月11日宣布,根据最新监测,一次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并将持续到明年春季。结合已发生的天气实况和气候预测,预计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或将打破2016年最暖年纪录。
北半球即将入冬,但这注定不是一个平凡的冬天。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数值模式显示,2023—2024年的冬季有较大可能性偏暖。这可能与冷空气的活动受到厄尔尼诺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一般情况下,在厄尔尼诺发展年份,我国入冬较晚,较易出现暖冬,雪线也偏北。”王春在也认为,我国近期平均气温升高和厄尔尼诺现象有密切的联系。但他同时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并不是决定我国冬季气温的唯一因素。
近些年,北极地区增温速度是全球的2—3倍,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
王春在解释,通常情况下,北极涡旋类似一个圆环,能够“兜”住极涡内的冷空气,但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北极涡旋减弱,“兜”不住极涡内的冷空气,导致冷空气分裂南下,使西伯利亚地区、我国东北地区气温明显降低。
“北极增温目前被认为是北半球近些年发生极寒天气的一个重要原因。”王春在说,“今冬是否‘暖冬’目前还不能下结论,即便是暖冬,我国北部也有可能出现局部的极端寒流。”
南极海冰面积刷新同期新低
近年来被冠以“极端”名字的天气事件发生得愈发频繁。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魏科介绍,今年除了全球气温升幅创纪录外,全球海洋升温也大幅度突破了历史纪录。从3月底开始,厄尔尼诺型海温升高逐渐出现,全球海表温度迅速上升,对地球两极的海冰造成持续影响,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
魏科介绍,9月19日,北极海冰范围仅为424万平方千米,比上世纪80年代减少了1/3。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从5月初开始,几乎每天的南极海冰面积都在刷新同期新低。到11月1日,南极海冰面积为1570万平方千米,低于1986年的1648万平方千米这一历史同期最低纪录。
“冰冻圈是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关键子系统,其面积变化能调控进入地球系统的太阳辐射。”魏科将两极冰雪在夏季消融、在冬季面积增长的动态变化比喻为地球的“心跳”,“冰雪面积持续减少,会直接影响整个地球气候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不稳定的地球环境,让天气事件更显凶猛。
王春在介绍,根据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气温每上升1摄氏度,大气湿度就会增加约7%。全球变暖使得大气能够携带的水分增加,把小雨变成中雨、中雨变成大雨。
另一方面,厄尔尼诺形成的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将来自热带的暖湿水汽向我国南方输送,使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偏多。
王春在认为,正是在热力和动力的联合作用下,我国近期出现暴雨等极端天气。9月,台风“海葵”滞留东南沿海,深圳、香港降下破历史纪录的特大暴雨,所幸没有造成严重影响。
在遥远的非洲,处于热带沙漠气候的利比亚,一天下了几乎10年的雨水量,平时几乎无水的德尔纳河瞬间泛滥,连续摧毁上游的水库大坝,几乎将近10万人口的海滨城市德尔纳从地图上抹去;
10月,本该让我国北部降温的一股冷空气,被厄尔尼诺形成的西北太平洋反气旋输送到日本群岛附近,引起日本多地遭遇雨夹雪、冰雹等极端强对流天气;
11月起,冬季风暴袭击欧洲多地,法国拉兹角最大阵风强度达到时速207公里,大风掀起屋顶,供电和交通中断;在意大利中北部的托斯卡纳大区,3小时内的降雨量超过200毫米,达到50年一遇级别,暴雨引发洪灾,已导致多人死亡……
“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从侧面证明全球变暖确实在发生,而且密切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王春在表示,公众应全面响应国家政策,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做到绿色出行;当极端天气来临,一定要关注有关部门的暴雨、暴雪等预警信息,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同时要提前做好应急准备,储存物资。(卞德龙 张志超 钟志辉 董天健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