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患儿正在就诊。记者 许舒智 实习生 罗羽翎 盛然 摄
这个冬天,各类呼吸道传染病扎堆来袭。
据11月23日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流感监测周报》,11月13日至19日,我国南、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持续上升。其中,南方省份哨点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占比为6.4%,略高于北方省份,也高于前一周水平(5.5%)和2020—2022年同期水平。
近日,记者一线走访广州各家医院时发现,多家医院就诊量虽在上涨,但均已为应对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做足准备,就诊现场有序,形势总体平稳。
妇儿专科医院:
增派医生分流患者
11月24日中午1时17分,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天河院区儿科主任医师唐远平正在看这天上午的第44个病人。原本12时就应结束的看诊时间,已因加号延长了1个小时有余。诊室外,约有三四名家长仍带着孩子在等候。
“近期接诊的患儿仍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省妇幼保健院番禺院区儿科呼吸科主任医师李增清指出,近两周就诊患儿的流感检出率略有上升,但还未超过肺炎支原体。
根据接诊情况,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呼吸科主任卢根也表示,虽然流感病例数已有上升趋势,但还处于散发状态,肺炎支原体感染仍是“主流”。
“从以往疾病流行特点来看,同时流行两种病原体的情况很少,通常是一种病原体会占主导地位。”卢根说。
为了更好应对患儿就诊高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发热门诊与儿内科门诊增加了白天及夜间号源和出诊医生,卢根所在呼吸科的专科医生也每人每天增加20个号源,以便分流儿科就诊患者。
记者在现场也留意到,门诊大厅就诊人数虽多,但秩序良好。“虽忙,但不乱。”在省妇幼保健院急诊科主任医师邓文看来,经过了三年疫情考验,医院的接待能力和对传染病的处置重视程度都在提升。近期,其所在的番禺院区日均急诊量达到800余人,已超过今年3月广州的春季流感高峰,但科室应对起来还比较从容。
他介绍,这波高峰来临前,医院就制定了相关应急预案,通过增派值班医生、新增互联网医院视频问诊服务等措施,提升就诊效率,也分散部分门急诊人流。
综合医院:
积极应对流感增多趋势
11月24日上午10点半,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候诊区域仍较为宽松。与妇儿专科医院不同,这里的小儿输液区人数不多。
医院急诊科主管护师闫真真说,近期成人肺炎患者有所增多,但因症状较轻,在门诊输液治疗即可,不需要住院。
该院急诊科医生黄帅表示,近两周夜间急诊量约为白天的三倍,这当中,80%的患者出现了呼吸道感染症状,其中约10%检测出流感,“虽有上升,但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高发态势。”
当前,省二医急诊科加强了值班人员调度,分诊台护士也会根据患者症状,适当将人员分流至发热门诊,确保诊疗有序。
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小儿门急诊负责人吴渚的诊室,接诊量同样在高位运行。据他近期观察,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数量已出现下降,流感有增多趋势,以乙流为主。
“目前,约50%的发热患儿检测出了流感病毒,但还没到高峰。”
吴渚表示,除了乙流增多外,这波流感另一大特征是“大孩子”患儿增多。在他每天接诊的约90位患者中,大多为三年级至初三的学生。其科室正在积极应对流感增多现象,开展对症及抗病毒治疗。
广东省人民医院的数据显示,最近儿科急诊量确实比之前增加了两三倍。相关负责人表示,儿科普通门诊医生足够,医院也准备了住院部医生作为“后备军”,可随时支援急诊。
社区医院:转诊机制通畅
与忙碌的妇儿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儿科门急诊相反,广州市部分社区医院就诊量有所下降。
海珠区华洲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高建宏表示,11月的第一个星期,该中心呼吸道疾病的日均接诊量达到40多人次,近两个星期下降至日均30多人次,病毒感染检出率也在下降。
“今年以来,我们还没有遇到过1例重症病例。”高建宏说,由于居民们离得近,通常是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的一两天内就来就医,经对症治疗,很快就有好转。
在华洲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樊霞玲看来,近期就诊量下降,可能与流感疫苗“生效”有关。自8月起,该社卫中心就开始了流感疫苗接种宣教工作,呼吁居民在流感高发季来临前接种流感疫苗。
她建议,居民出现了发热咳嗽等症状,可以到社区医院就医治疗。社卫中心已于7月份增加了支原体血清抗体检测服务,也配备有阿奇霉素等治疗药物。如果病情严重,医院也会通过医联体途径将患者直接转诊至上级医院,提升诊疗效率。
“家长们不用太担心,单纯因流感和肺炎支原体感染而引发重症的患者很少。”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杨家盛说,当前其所在医院的呼吸科病房虽全部住满,但重症肺炎患者不到5%,多为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
专家建议,在孩子出现症状后,可以优先居家对症治疗或选择社卫中心治疗,出现高热三天以上且药物效果不好的情况,才需寻求进一步诊疗。频繁跑医院,增加交叉感染几率,不一定利于身体好转。
记者 陈伊纯 厉思璇 实习生 王以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