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医学界关注中国“无缺血”器官移植新进展-新华网
新华网 > 广东 > 正文
2023 12/30 15:43:03
来源:新华网

全球医学界关注中国“无缺血”器官移植新进展

字体:

  新华网广州12月30日电(记者徐弘毅)来自德国、美国和世卫组织的三位器官移植专家近日相聚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观摩一场采用中国原创技术开展的肝脏移植手术。

  这场手术采用中山一院何晓顺教授首创的新技术——“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该技术破解了器官移植手术中的供体器官缺血损伤难题,近年来受到全球器官移植业界广泛关注。

  据何晓顺介绍,传统器官移植属于“冷移植”,即快速冷灌注获取供体器官,用冰块保存后运送器官,然后再将器官植入患者体内。在此过程中器官血供完全中断,缺血损伤不可避免,损害器官质量。

  “无缺血”器官移植改变了传统移植技术弊端。2016年,何晓顺团队研发了“多器官维护系统”,这种设备可模拟人体为供体器官提供血液及营养,首次实现多器官在“离体状态”下长时间保持“鲜活”。

  借助该设备,何晓顺团队分别在2017年、2019年、2021年成功开展了全球首例“无缺血”肝移植、肾移植和心脏移植。相比传统移植,新的移植技术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提高了器官利用率。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医学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后,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他们已经证明这种方法是安全的,可以避免我们面临的问题。”德国移植协会前任主席Bjoern Nashan说。他已经不止一次来广州观摩这个技术,由于看好器官移植在中国的发展前景,Bjoern Nashan在2017年来到中国,在一个大学附属医院担任器官移植中心主任。他说,希望未来能与中国团队合作,将这项技术引进德国和其他国家。

  国际器官移植协会候任主席John Fung表示,该技术有机会影响中国和全球的移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在广州开设课程,然后培训其他人。”

  世界卫生组织器官、组织、细胞移植顾问Efstratios Chatzixiros说,“当前世界上没有足够的器官捐献,因此移植受到限制。我们看到创新手术技术增加了利用更多器官的可能性,特别是冷保存技术体系下被认为是状况不佳,甚至被拒绝的器官。因此,如今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器官捐赠的潜力。”

【纠错】 【责任编辑:关锦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