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肝病中心推出了主题为“早防早筛,远离肝硬化!”的名医大讲堂,来自广州八院肝病中心的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肝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关玉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重症肝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杨可立为大家科普了肝病的相关防治知识,帮助大家厘清十大认知误区。
误区一:肝功能指标正常 就表示肝脏正常
肝功能指标正常,并不能说明肝脏就没有病变,很多肝炎甚至肝硬化患者血清转氨酶呈波动性,一次检查不一定能发现问题。即使肝硬化、肝癌的患者,当处于代偿期时,肝功能也可以完全正常。
肝功能指标通常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肝脏的代谢、合成、分泌等功能,但并不能完全代表肝脏的整体状况。
因此,要想全面了解肝脏状况,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来进行评估,如乙肝病毒核酸(HBVDNA)、丙肝病毒核酸(HCVRNA)、甲胎蛋白(AFP)、血常规、影像学检查、肝硬度或肝活检等综合评估病情。
误区二:定期监测转氨酶正常 就等于没有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肝硬化起病非常隐匿,早期可无特异性症状、体征。代偿期肝硬化,特别是1a期肝硬化单纯依靠临床、实验室检测有时很难诊断,往往需要肝组织活检才能确诊。
在缺乏病理结果的情况下,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诊断需通过肝脏功能(白蛋白、PTA)、血常规(血小板、白细胞)、LSM检测、影像学、内镜检查综合判断,需重视代偿期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的早期诊断与预防。所以肝硬化的诊断不是单纯看转氨酶的水平,要综合很多临床指标来评估。
患有慢性肝病的患者,如慢性乙肝、丙肝、酒精肝、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肝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脏彩超、肝脏硬度彩超、必要时做胃镜检测进一步明确是否肝硬化,不能单纯依靠肝功能来判断是否肝纤维化或肝硬化。
误区三:只有胖人才会得脂肪肝 瘦人不会得
正常人的肝组织中含有少量脂肪,如果肝内脂肪蓄积太多,超过肝重量的5%,就可称为脂肪肝。如果超过30%,通常称为严重脂肪肝。
肥胖人群中有60%~90%患脂肪肝,但肥胖只是得脂肪肝的风险因素之一,出现脂肪肝还有其他原因,比如胰岛素抵抗、遗传代谢等。
瘦子内脏脂肪沉积过多,也会出现脂肪肝。特别是消瘦的人或短期内快速减肥的人,会出现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影响肝脏的脂肪代谢,也会发生脂肪肝。
此外,有的人选择吃素,认为吃得清淡就不会得脂肪肝。其实这么做只会事与愿违。素食中往往缺少蛋白质,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机体就会将大量游离脂肪释放入血,一旦超过身体运输能力就会沉积在肝脏中,从而引发营养不良性脂肪肝。因此,均衡饮食非常重要。
误区四:喝酒的人才会得脂肪肝
其实不然。脂肪肝是代谢、遗传等多种因素引起的,根据脂肪肝的病因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是长期过量饮酒导致的慢性肝脏损伤,初期表现为酒精性脂肪肝,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2.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这类患者大多体型肥胖,一般受遗传、营养过剩等因素影响,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肥胖症、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等。
3.特殊类型脂肪肝。特殊类型脂肪肝主要指某些药物和环境毒素等导致的脂肪肝,或其他相关疾病导致的脂肪肝。
误区五:护肝药物多多益善
护肝药只是短时间减轻酒精对肝脏的损伤,目的是减少酒精所诱发的肝细胞的炎症,减轻肝纤维化的程度。
临床上我们用的护肝药包括腺苷蛋氨酸,它可以减轻酒精对肝细胞的损伤,还有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类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药物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细胞器等作用,临床应用可改善肝生物化学指标。双环醇治疗也可改善酒精性肝损伤。
但这些药并不能阻断完全阻断酒精对肝脏的损伤,戒酒才是最好的保护肝脏的方法。只有戒酒,才能阻断酒精对肝脏的损伤所诱发的炎症纤维化,进而减少发展到肝硬化甚至发生肿瘤的情况。
专家强调,对肝组织炎症明显或ALT水平明显升高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可以酌情使用具有抗炎、抗氧化和保护肝细胞等作用的药物,但不宜同时使用多种保肝药,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和因药物间相互作用而引起不良反应,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保肝药物。
误区六:乙肝需要终身服药
乙肝的治疗往往需要长期口服核苷类药物或一年左右的干扰素治疗,导致有人认为抗病毒对治疗乙肝不起作用,需要终身服药。专家表示,对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应追求临床治愈,实现停药,抗病毒治疗可以延缓肝硬化、肝癌发生进展,且干扰素在治肝防癌上更有优势。
目前用于乙肝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有干扰素和核苷酸类药物。长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是控制慢性乙肝进展的关键,绝大部分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后,乙肝病毒的复制能得到长期抑制,肝细胞炎性坏死及纤维化能得到减轻,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能得以延缓和减少,生存时间得以延长,部分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能被彻底清除。
虽然乙肝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非常漫长的道路,但是随着临床医学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对乙肝的治疗也有了很多突破,2022年指南也让部分优势人群提前达到乙肝功能性治愈的目标,功能性治愈,停止治疗后HBsAg 持续阴性,伴或不伴抗-HBs 出现,HBV DNA 低于最低检测下限,肝脏生物化学指标正常,肝细胞核内可能仍存在cccDNA。
功能性治愈的目标也就是表面抗原连续两次小于0.05IU/mL,并产生表面抗体,则可追求停药,但不是每一个抗病毒治疗的患者都能追求临床治愈,只有这些优势人群可以追求临床治愈: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维持HBV DNA阴性,e抗原阴性以及乙肝表面抗原低于1500 IU/ml。
误区七:抗病毒治疗稳定就不需要定期复查
“所以我们建议这些口服抗病毒药物的患者,如果他的肝功能都稳定的情况下,我们建议他3~6个月要回来监测一下肝功能、肾功能、病毒学的指标等,必要时查一下肝脏硬度彩超,看一下经过治疗以后他的肝脏纤维化程度有没有好转。”杨可立说。如果患者有肝硬化,建议复查的时间就短一点,因为即使是经过抗病毒治疗,患者仍然有发生肿瘤的风险,所以一定要回来定期查复,排查肿瘤。
还有部分患者在刚开始进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时,建议1~2周就要回来监测一下血常规、肝功能这些指标,如果都稳定,则可以每个月回来复查一次,每三个月做一些比较详细的检测。
如果患者有肝硬化或者肝硬化结节,还需要每半年或者每年做一次增强肝脏CT或者磁共振,争取早诊断早治疗,所以说定期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误区八:得了肝硬化就等于判了“死刑”
肝纤维化不仅是疾病长期进展的结果,也是机体发生衰老的过程。纤维化对机体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其虽可以促进组织损伤的修复,但过度的纤维沉积会破坏组织结构并导致血运障碍。肝纤维化是可逆的过程,但大多数患者的肝硬化是不可逆的或者难逆转的过程。因此,肝纤维化并非等同于肝硬化,不应作为肝硬化的同义词。
通过肝纤维化4项指标(基于患者年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血小板计数的判别模型)和瞬时弹性成像仪(FibroTouch和FibroScan)检测肝脏弹性值,可以无创诊断及评估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并预测患者发生肝癌等肝脏相关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
及时通过戒酒、减肥、控制血糖及抗病毒药物治疗等措施积极治疗酒精性肝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慢性感染,可以延缓或阻止肝纤维化的进展,部分患者甚至可以逆转肝纤维化,大大降低未来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风险。
肝硬化诊断明确后,应尽早开始综合治疗。重视病因治疗,必要时抗炎抗肝纤维化,积极防治并发症,随访中应动态评估病情。
误区九:患了病毒性肝炎就不能和家人一起生活
病毒性肝炎是很常见的肝病,包括甲肝、乙肝、丙肝、戊肝等。
甲肝和戊肝这两个肝炎病毒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一般起病较急,如果处于急性病程的患者,在和家人相处过程中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家人分开碗筷,注意消毒。
如果是乙肝和丙肝,通常是慢性病程,它的传播途径并不是消化道,主要是通过体液、血液和性传播,所以日常接触不会传染疾病。需要注意的是,涉及有创伤的操作,比如输液、纹身、刮胡子等时要使用一次性的用具。另外,如果你的性伴侣有乙肝或者丙肝,就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误区十:甲胎蛋白升高就等于肝癌
血清 AFP(甲胎蛋白) 是当前诊断肝癌和疗效监测常用且重要的指标。但不只是肝癌的患者会升高,孕妇的甲胎蛋白也会升高,还有些患者处于肝炎期或者是肝硬化阶段,也有可能出现甲胎蛋白升高。
因此,在血清AFP≥400μg/L,在排除妊娠、慢性或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以及消化道肿瘤后,才高度提示肝癌;而血清 AFP 轻度升高者,应结合影像学检查或进行动态观察,并与肝功能变化对比分析,有助于诊断。一年两次血清AFP和肝脏超声检查是肝癌筛查的主要推荐策略,但该策略的灵敏度仅为63%。
另外有生殖腺胚胎原的这一类的肿瘤或者消化道肿瘤的时候,它也会升高,所以说到底有没有患肝癌,其实除了要检测甲胎蛋白,还要完善肝脏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或者是增强的CT、MR来综合评估。(刘琪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