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西樵山脚下松塘村感受传承数百年的民俗活动-新华网
新华网 > 广东 > 正文
2024 09/18 14:31:44
来源:广州日报

佛山西樵山脚下松塘村感受传承数百年的民俗活动

字体:

  烧番塔寓意着丰收、团圆和吉祥。区庆发摄

  烧番塔是南方多地在过中秋节时开展的一项民俗活动。在被誉为“珠江文明的灯塔”的西樵山脚下,有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古村落——西樵上金瓯松塘村,在这里,传承数百年、充满仪式感的烧番塔活动尤为盛行。2017年,松塘村烧番塔被列入佛山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8年,松塘村烧番塔在央视节目《传奇中国节·中秋》中亮相,向全球观众展示了这一岭南民俗文化的魅力,极大地提升了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传承:

  烧番塔寓意丰收、团圆和吉祥

  位于西樵山脚下的上金瓯松塘村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这里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因村中有数棵古松和连片数十亩水塘而得名。而烧番塔便是松塘村中秋节最为盛大的民俗活动之一。

  相传,烧番塔这一民俗活动源于汉人反抗元朝残暴统治的起义信号。1351年,元政府征15万民工疏导黄河,监官克扣民粮无所不用其极,韩山童与刘福通等领导发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响应的义军以砖瓦砌塔,燃烧烟火为举兵信号,据说刚好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另一种民间传说,则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这里指外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壮举,所以称为烧“番”塔。

  松塘村烧番塔活动流传甚久,村内的耄耋老人每忆儿时烧番塔之乐事仍记忆犹新。如今,烧番塔不仅是一项民俗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寄托。在村民心中,烧番塔寓意着丰收、团圆和吉祥。火焰烧得越旺,预示着生活越红火、事业越兴旺。这种朴素而美好的愿望代代相传,成为了松塘村人共同的精神支柱。

  砌塔:

  村民各司其职 搭建讲究章法

  走进松塘村,沿着大塘基的左边环塘走,经过华宁坊和仲文坊后,走往高处的忠心坊,就是每年番塔熊熊燃烧的地方。

  中秋节烧番塔是松塘村内的一件盛事,村民需要提前几天在孔庙前的空地上砌塔。砌塔时必须照地上画好的圆形摆放砖头,按照底部的大小决定砖块的疏密间隔,而后在逐渐加高时逐级逐层调整,不得有半点马虎。现代的番塔,大概五六米高,直径两米左右,塔身上小下大呈锥形,从下往上每一层都要向内部收缩一圈,最上层顶端仅留一孔,利于火苗上蹿。塔身的砖块错落有致地留下空隙,塔内的柴草分层放置,每层也都留有空隙,这是番塔能熊熊燃烧的关键。

  搬砖、砌塔、运柴,村中有经验的叔伯们带着青壮年们,各尽职能、专司其位、齐心协力,保证番塔的安全运行。据村民介绍,以前烧番塔所用材料是干稻草、老糠(秕谷)、柴枝等,来源于各家各户的捐助,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寓意。如今,稻草、老糠已是稀有物品,松塘村周边众多的夹板厂中的废料——板块木屑成为烧番塔的新燃料。

  燃烧:

  焰火与明月相辉映

  传统的烧番塔是在八月十五晚8时。村民会陆续来到番塔附近,品果赏月等待观赏。8时左右,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打破村庄的宁静。随着锣鼓声,松塘醒狮从松塘孔圣庙起鼓出发,步青云路,登翰林门,声声响炮伴随,不久便来到番塔旁。

  今年,松塘烧番塔最特别的是在仪式上进行了创新,以隆重的薪火相传点火仪式开场,十位火炬手由松塘村的德高望重的长者、当年获表彰的杰出人物以及捐赠松塘村公益事业的善长仁翁等组成,火炬传递仪式从区氏大宗祠出发,穿过翰林门绕着月池,到达番塔处,大约五百米的路程,十个火炬手接力传递火种完成整个薪火相传的过程。

  仪式之后,负责点火的村民打开塔底的炉口点火,长烟渐起,塔内火光渐明。塔身下方有专门助燃的小型鼓风机,在它的作用下,火势渐大,塔内火光越来越亮,火花溢出于塔身无数小口及塔顶之上。几位年轻力壮的村民不断用铁铲往塔内投送燃料,经过一番酝酿,熊熊的焰火一举猛烈冲出塔口,顿时烈焰升腾,漫天星火随风飘散。

  村民们欢呼雀跃,不断发出吆喝声,火星也越升越高,吆喝声也会越来越大。在松塘村人看来,这红火象征着吉祥,升得越高,火星越多,就代表着生活越加幸福美满,越过越红火。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敏华 通讯员西樵镇宣传文体旅游和教育办、西樵镇文体旅游服务中心

【纠错】 【责任编辑:魏晓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