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1月13日电(熊嘉艺、尹恬)南海之畔,层层叠叠的碧波之上,3组黄蓝相间的大型网箱并排伫立,南国特有的温润海风轻抚着宝石蓝的网衣。这是由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设计建造的自主升降海洋牧场平台“湛农1号”,这艘“海鲜航母”目前已完成最后一组网箱安装完成,具备投用条件,未来将在流沙湾这片资源富饶的海域中耕海牧渔。
据了解,“湛农1号”由3组矩形模块共6个网箱组合而成,集“安全性、渔业性、经济性、环保性”四大特性于一身,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的座底式桁架智能养殖平台。全部组装完成后,总长将达到95米,整体高度达到47米,网箱全部沉入海水中时养殖水体可达6.2万立方米,相当于25个标准游泳池的容积。全部网箱投入使用后,一年可分区养殖大约900吨不同品种和不同规格的鱼类。
对比传统桁架网箱,“湛农1号”之新藏在其上的18根“定海神针”中:网箱采用“桁架结构+座底桩柱”结构,使这艘巨型“海鲜航母”在水中能够潜浮自如,网箱安全性和渔获的成活率极大提升。
针对我国南海海域对流活跃、台风频发、海况复杂多变的情况,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携手中山大学、南方海洋实验室等科研单位,组建了一支科研技术攻关团队。经过多轮方案优化与模拟测试,团队为“湛农1号”设计了18根高47米、重22.5吨的柱腿,每根柱腿均配备精密升降系统。该系统能在高温、高湿、高盐等复杂工况下长时间运行,根据实时测算的风浪、水流数据,精确调整网箱下降速度,实现安全自主升降。
“这一设计使得‘湛农1号’在质量和成本上都具备独特优势。不仅能够避免波浪对网箱主体结构的直接冲击,还能确保网箱内部水流条件的适宜性,从而提高养殖质量,在网箱沉桩施工过程中,相比传统打桩船施工,成本节省了近一半。”项目技术负责人李耀华介绍,让网箱的柱腿也具备动态调整能力,遇到大风浪时将网箱沉入水下,就如同孙悟空手中伸缩自如的“定海神针”。
去年9月,17级超强台风“摩羯”在距离“湛农1号”不足15公里的海域呼啸而过,风速一度达到55米/秒,6米多高的巨浪直袭网箱。凭借平台卓越的机动性能,项目团队果断通过远程操作将网箱下潜至水下,完好无损地扛住了海上台风。
从电脑屏幕里小小的六宫格,到近百米长的“海鲜航母”化为现实,这是一个倾注了建设者心血的“3D打印”过程。
精度的控制是整个项目最核心、最棘手的难题。“湛农1号”所有构件加工误差必须控制在1毫米以内,两百多根钢构件要实现高精度拼装。为此项目建造团队查阅了大量资料,做了大量的讨论分析,在生产加工环节,采用深化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的同时,选用高精度的切割设备;在拼装过程中,采用激光扫描和三维模拟技术,对每一个连接点进行精确测量定位和模拟拼装。一系列周密筹备下,2024年8月至12月,“湛农1号”三组网箱接连完成下水、安装工作。
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相较于传统海洋牧场,独创的“桁架结构+座底桩柱”结构,使得“湛农1号”以成为一座安全的“水下碉堡”,独创的双层网衣结构和深远海养殖环境,既可保障延长使用寿命,又能呵护鱼儿成长,形成更多消费者青睐的优质海产品,3组大型网箱“珠联璧合”,可利用不同区域、不同水深,养殖金鲳鱼、章红鱼、黑鮸鱼等高品质、高价值海产品,实现分区养殖、分区升降、统一管理,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最优化。
一条鱼、一只虾,“吃”出的是大民生,“链”出的是大产业。海洋牧歌越唱越响亮,一幅繁荣的海洋产业图景正徐徐展开。未来,还会有更多“湛农1号”这样的高品质、高产值“海鲜航母”,驶向无垠的深远海,挖掘蕴藏在这片蓝色粮仓中的更大价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