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超2.5万名65岁以上失能老年人免费提供健康管理、康复服务、心理支持等上门服务;提高集中供养孤儿与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重点安置大龄、残疾等就业困难群体;为超百万孕产妇、新生儿提供出生缺陷筛查服务……
这是广东省政府将在2025年谋划实施好的十件民生实事。关心老人、关爱困难群众、扶助重点就业群体,一桩桩一件件实实在在,与群众福祉紧密相关。
政府重点实施项目,与群众迫切需求合拍。这样的效果,来源于工作创新。与往年不同,去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创新开展省级民生实事评议工作,让民生实事更贴近民意。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2024年9月省政府启动民生实事征集遴选工作后,省人大常委会积极配合,全覆盖征集省人大代表意见,并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预算工作基层联系点、代表联络站等广泛听取民意。
待候选项目大盘子形成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全面梳理比对2024年以来代表关于民生问题的建议及办理情况,并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建议。2024年11月底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审议了2024年省十件民生实事实施情况报告,全体组成人员对2025年候选项目进行了测评。
评议工作扎扎实实,“雪中送炭”的项目坚决支持。参与评议的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张建华说,就业是头等大事,一定要保障好。考虑到民生实事项目的普惠性、公益性,残疾人、低保户、孤寡老人等群体,也要让党和国家的温暖真正惠及他们。
评议不仅仅是票选,对入选的项目,也提出具体建议,把好事办好。省人大代表陈景勇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惠及面对比实际需求显得不足,建议增大惠及面。
评议还注重加强监督,确保项目实效。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邓中青说,十大民生实事资金落到实处至关重要,后续要加强绩效评价力度,确保投入效果。省人大财政经济委主任委员汪一洋提出,民生实事办理要久久为功、持续推动、跟踪监督。
优先保障养老、为困难群体兜底、适度扩大政策惠及面……通过评议,一条条反映老百姓心声的意见建议,最终被吸收体现在省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十大民生实事”的项目条款中。
当前,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围绕省委关于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省域样板的部署,探索出“代表常在、群众常来、实事常办”的“三常”模式和“市县乡人大代表票决+省人大常委会评议+民生微实事立办”的三重架构,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框架下,将大会期间履职与闭会期间密切联系群众结合在一起,两者互为补充,形成为民办实事闭环机制。
目前,深圳、佛山、惠州、云浮等11个市的278个县乡人大深化民生微实事立办制,约75%设立了财政专项资金,对及时解决群众向代表联络站反映的问题予以支持。2024年推动解决了8000多件涉及道路硬底化、增设路灯巷灯、桥梁限高设施等群众关注度高、受益面广的小事难事急事。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还加快建好用好基层立法联系点、预算工作基层联系点、代表联络站等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保障代表依法履职,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截至目前,广东全省共有1.2万余个代表联络站,年均接待群众50余万人次、收集意见建议20余万件、推动解决问题15万余件。广州、深圳等地联络站全部编号赋码,实现“民意码上说、实事马上办”。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说,下一步还将继续在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省域样板上探索出新,做精做实具有广东特色的“三常”模式和三重架构,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一手抓吸纳汇集,一手抓转化落实,使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加可感可及。(记者陈凯星 周颖 钟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