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社区变创业热土——当年轻人选择在社区开店-新华网
新华网 > 广东 > 正文
2025 04/25 13:25:22
来源:南方+

安静社区变创业热土——当年轻人选择在社区开店

字体:

走过万木草堂,深入社区内部,在居民楼下,一间小花店成为新“住客”;在狭窄的巷子里,奶茶店也是模型爱好者的聚集地;在新河浦社区,咖啡馆正在改写店主和客人的关系……离开主流商圈,穿行在越秀区的内街巷,特色小店总是不经意就跳出来,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安静的社区作为创业“热土”。他们用特色的经营内容和独特的装修,改写大家对于“老城区”的印象。

这些店铺是商业业态变革的一面镜子。相较于“买与卖”,这些小店在“个性、体验、享受”的融合中,建立了一种新的社区商业,在这些由年轻人打造的新消费空间里,个性表达为传统社区注入美学基因,在“买卖”之外编织出温暖的社区生活图景,也为老城区的烟火气带来了更丰富的内涵。

东山“土狗咖啡馆”

东山“土狗咖啡馆”

特色小店“扎堆”内街巷

上午十点半,打开蓝色的店门,钱诗韵开始整理花材,她将已经凋谢的花材清理出来,一盆盆绿植也安静排队等着她照顾。15平方米的小店“壹伴花园”被满满的鲜花和绿植簇拥着,蓝色的门脸已经成为周边居民熟悉的“小景”。

越秀区大塘街朝阳社区仁康里紧邻文德路,多年来都是字画装裱和售卖的聚集区,在这样僻静的内街巷,钱诗韵的小花店的出现,让周边书画装裱店的叔叔阿姨感到意外,也有些惊喜,他们也时不时与钱诗韵聊天,说起这间小店的新鲜事。

“应该是从2024年开始,这些店突然多了起来,我们这个小区里就有十多家。”仁康里居民陈姨说,“原本这些地方都是那些快递和送水的驿站,还有一些店铺面积比较大的大概有150到200平方米,是以前物流公司的仓库,都是废弃的,没有怎么用。现在变成了这些咖啡店,也是一件好事。至少看上去没有那样乱糟糟的。”

打破社区原本服务性质较强的商业形态,这些特色小店并不围绕衣食住行的需求,鲜艳的门头和活泼时尚的装修风格非常显眼。夹杂在原本更具社区功能的干洗店、维修店以及美容店之间,新面孔层出不穷。钱诗韵回忆,她的花店和一家玩具收藏店是这个小区里比较早开起来的“特色小店”,“现在就渐渐多了很多店,特别是近一年来,很快就有了咖啡店、蛋糕店等”。

在东山印象台背后的街巷,Round to Coffee从2024年春天开店至今,已经走过一轮春夏秋冬。咖啡店里宽敞明亮,全开的店门打通店内外的空间,木质的桌椅搭配露营风格的家具,让这家咖啡店在内街巷一角成了一片休闲的空间。

中午十二点半,正是午饭时间。距离Round to Coffee几步路的距离内,另外一家“围巾”咖啡店坐满了人,有身穿正装的上班族,也有带着平板的自由职业者。

在“围巾”隔壁,就是一家老式“士多店”,冰柜上的猫正淡定地看着慕名前来喝咖啡的年轻人,店内的木头货架已经非常陈旧。就这样,仅一步的距离,咖啡店的时尚和老城区的烟火味糅在一起,内街巷的角色也变得更加有趣。

淡化“买卖”强调社交

内街小巷为何成为年轻人创业的“热土”?

回忆起开店选址的经历,钱诗韵坦率地说,内街巷位置的商铺更便宜,成本更低,“除了成本,还有商圈客流的溢出,这里靠近北京路步行街,有两个便利的地铁站。”

相较于花店,商圈客流的溢出效应对于附近的咖啡店来说更加明显。在经营内街巷咖啡店的一年以来,阮文婷就发现,很多客人都是在逛完北京路之后想要找一个地方歇歇脚。

阮文婷的店Round to Coffee

阮文婷的店Round to Coffee

商圈的客流不是唯一的因素。广东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王妙妙认为,社交媒体的发达也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传统的路边店铺才能有“曝光率”的问题,“大数据或者精准营销的发展可以进一步精确消费需求和偏好,让商户可以进行精准的商品采购或者营销,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样社区商业的发展。”

就在离Round to Coffee不远的地方,小店臻意咖啡“藏”得更深,但是经过社交媒体的曝光,成为这个内街巷的“网红”。

成本的优势、主流商圈客流的溢出以及线上营销的发展,给了这些内街巷小店信心,让远离目光中心的社区也能成为多元业态的承载地。

除此之外,在广东白云学院应用经济学院院长王先庆看来,这样变化同样也在于商业发展的逻辑和变革趋势,“商业业态变革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和生活化。未来的商业趋势,要么往上游走,即商业与产业、旅游、文化、科技、设计的融合,要么往下游走,即与生活、个性、享受等融合。”

顾客放在何骏奔店里的模型

何骏奔的小店就在创造这样一种“与生活、个性、享受”相融合的体验。

在中华广场附近,元运新街的街巷宽度不到5米,走过路口的杂货铺,何骏奔的小店“有萃茶扭”就藏在里面。就在这样一条行人相遇都要侧身通行的小巷内,店里却常常坐满年轻人。

“我们玩模型的人总是一个人在家里拼装,想要分享的时候可能只能在线上分享,但是线上社群的交流反馈有时候并不是及时的,所以我从小就希望能有这样一个店,大家随时来,都可以找到人交流。”何骏奔说。

如今,这个“基地”也真正将玩模型的快乐扩大了。每天傍晚,从天河、荔湾、海珠各个地方过来的客人们都会相聚在小店里,讨论一下新出的模型、试用一下新的工具,甚至只是坐在一起吃个外卖都感觉很开心。

相较于“买卖”,更多年轻人注重在空间中的体验和交流,他们将社区小店打造成一个社交的场所,而大型商场、商圈同质化竞争严重,无法给年轻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体验,传统的“地理优势”在他们的选择中逐渐减弱,安静的社区和内街巷自然而然成为了选择。

“平时经过我花店的街坊、阿姨们也会进来看看,坐下聊聊天,即使他们什么都不买,我也觉得很开心。”钱诗韵说,社区店就可以为他们提供这样的轻松的氛围,这是核心商圈、商业街做不到的。

重构社区“信任关系”

远离热闹的潮流街区,“万物有时”咖啡馆躲在烟墩路上。这家将设计工作室和咖啡店结合起来的特色小店在2024年落户于此,冷色调的装修让它看上去有点“生人勿近”,但是却给社区提供了温暖的内核。

在店铺外围,创始人陈狄龙特意将靠窗的座位延伸出去,“用一整面可以灵活调整的玻璃窗作为隔断,让空间产生更多交流。我们希望从商业的角度以及社区关怀的角度实现共赢。”现在,接小孩放学的家长都会自然而然地坐下,融入小店的生态。

在王妙妙看来,当小店扎根内街巷,它就自然成为社区空间的一部分,在与居民的往来中,逐渐改变传统商业中“卖家”与“买家”的关系,这是一种信任的重塑,“在这样的互动中,信任关系越来越好了,社区也会越来越和谐,其实背后是社区文化氛围的提升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这样的“信任”不仅仅停留在店内,特色小店所形成的社交圈子和所积累的社会资源,更可能转化成实实在在服务社区的行动。

“有萃茶扭”在何骏奔的经营下,积累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将自己家里闲置的模型纷纷拿到店里,等攒到一定数量,何骏奔就会和街道的社工站一起,在合适的时候将这些模型玩具送给困难儿童。参加社区公益服务几年来,何骏奔也从社工工作中学到不少知识,“我们挑选的模型都不是很旧的,这样小朋友在接受的时候不会感觉这是一种施舍。”

何骏奔的小店“有萃茶扭”

有时候社工站做公益活动,何骏奔在微信群里一句呼吁,客人们就会从各个地方过来一起参加。还有的客人拿出自己压箱底的玩具放到店里售卖,等全部卖完后,所有的钱都给到社工站。

从客人到朋友,再到服务社区的志愿者,何骏奔也不记得这些身份的转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他说,“可能大家最初都是因为模型而来到这家店,但是现在获得的都不仅仅是模型,核心的客群都可以实现社会资源互换,实现一种良性的循环。”

特色小店和安静的老社区,似乎没有想象中那样不合。

在这些内街巷的店面里,“买卖”的商业味道在淡化,个性化的体验是他们所追寻的“商品”,其间,不仅仅是人聚在了一起,他们从小店出发,将现代社区缺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带回社区。记者 马艺天 

【纠错】 【责任编辑:魏晓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