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4月25日电 特写:雨中话“广交”
新华社记者邹多为、丁乐
计划时常赶不上变化。24日傍晚的广州让人有种穿越感:暴雨说来就来。
广东有俗语称,下雨来财,遇水生财。于是,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往常差不多收工的时间,躲雨的人群重新聚到场馆里,一边等待天气好转,一边继续对接洽谈,热闹气氛与白天无异。
眼下,以“品质家居”为主题的第137届广交会第二期如火如荼举行。截至24日中午,已有来自全球21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万名境外采购商到会,熙熙攘攘的人潮再次印证“中国第一展”的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
“虽然天气预报提示了有雨,可突然来袭的瓢泼大雨还是让人有点措手不及。”场馆工作人员小陈告诉记者,参展人员通常18点离馆,可今天很多展台一直开到19点才陆陆续续关闭。
面对同样的雨幕、同样的被困,人们有着不同的心境、不同的选择。有人坐在休息区翻看收到的产品手册,有人依旧步履匆匆忙于挑选比价,还有人在闲聊攀谈中寻觅商机。沉浸其中,记者的广交会之旅也有了不同视角。
在B区,广州一家物流运输公司的工作人员小何正在和来自巴林的采购商阿卜杜拉·阿斯瓦德互加微信。
阿斯瓦德当天从约10个公司下单了包括床垫、办公座椅、餐桌等差不多能装满一个集装箱的产品。
“先加上联系方式,晚上回去再具体沟通后续细节。”小何告诉记者,等待雨停的过程中,靠着这种随机攀谈已经找到意向合作订单五六单,接近全天的十分之一。“当下做生意必须全力以赴追逐客户,既然走不了,那就顺势而为、主动出击。”
20岁出头的小何,已经参加过5届广交会,她说明显感觉这届人气更旺,大家一方面期待借此开拓更多客户,另一方面期待通过交流了解最新市场动态。
大雨哗啦啦,还在接着下,夹杂的还有闪电划破长空、雷鸣震耳欲聋。
这边,阿斯瓦德和他的兄弟兼生意伙伴也是一刻未停。“虽然知道今天下雨,但是仍然决定过来,因为需要采购的商品很多,时间紧迫必须尽快行动。”阿斯瓦德说。
中午赶到现场,一直在忙碌的他们,饭都顾不上吃。和记者的聊天,是站在手机充电设备前进行的,期间,还有供应商的电话不断插入。
“这是您第几次来广交会?”
听到这个问题,阿斯瓦德拿起胸前的证件给记者看,那是第107届的参展证。历经30届,这意味着,他参加广交会已有15年。
“几乎每届都来,喜欢广交会这种一站式购物氛围,做起生意便捷高效。”阿斯瓦德说,“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多变,但我们不会放弃和中国的合作,不仅因为价格优势,更重要是这里有庞大且稳定的供应链,还有不断创新的产品设计和功能。”
参加完广交会,接下来他们要去佛山、深圳。“还想去趟义乌,这次准备在中国待1个月,中国制造品类丰富,选择多样。”阿斯瓦德笑着说。
马不停蹄采购,有收获也有遗憾。
“档期冲突,实在来不及参加正在举办的上海车展。”阿斯瓦德面露无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让人惊喜,我们也想更多了解这个新兴领域,希望未来能有合作机会。”
广交会是一扇窗,在分享中国机遇的过程中融入世界;广交会也是一座桥,让全球客商在洽谈合作中增进友谊。
“中外客商亲如一家,做生意更是做朋友。”来自巴基斯坦的奥马尔刚刚在场馆结束一场活动的拍摄,虽面露疲惫但依然兴奋。“去年我拍摄的广交会Vlog大受欢迎,充分证明中国商品有优势、有市场,今年继续通过第三方视角展现创新中国的活力、开放中国的魅力。”
不知不觉中,两个小时过去了,暴雨转弱。夜幕之下,场馆外霓虹灯闪烁不停。
离开的时候,记者看到庞斯·罗哈斯走向A区户外平台,专门拿起手机记录下广交会的夜景:“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10个字闪耀着。
“一直听朋友说起广交会,但这是我第一次来,主要是过来寻找新商机。”专程从秘鲁过来的罗哈斯,25日凌晨4点还要飞去上海,参加2025中国制冷展。望着她远去的背影,记者不由想起了一首现代诗:“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20时左右,暴雨告一段落。贸易联结人心,在广交会这个热情与世界相约的平台上,大家短暂相聚,在中国这片满载希望的土地上,大家又各奔东西,共同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