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4月28日电(李俊豪 李嫣)会弹钢琴的人形机器人,活蹦乱跳的机器狗,善解人意的AI伴侣……日前,首届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FAIR plus 2025)在深圳举行,吸引约180家来自全国多地的机器人产业链上企业参加。不少机器人新品使出“十八般武艺”,在医疗、康复护理、教育、预警等领域释放出应用潜力;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力协作,促进机器人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彰显了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的发展态势。
展会现场,不少参观者将注意力从工业应用机器人转向具身智能的人形机器人,热衷与机器人进行口头对话或肢体语言式交流互动。

在大象安泰科技展台,两款具有情感交互能力的人形机器人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参观。该公司商务总监孙薇介绍,机器人已在博物馆、小店铺、文旅景区等多个岗位场景落地应用,部分还扮演着马拉松活动的迎宾导游、车展礼仪模特、公司前台等角色,现阶段可处理简单、重复性工作。
近年来,机器人产业正在更加紧密地与人工智能融合,通过身体与环境的动态交互实现自主学习和进化,将感知、行动与认知深度融合。具身智能机器人已经由过去基于算法、程序机械化运作形态发展为感知人类喜怒哀乐并实时反馈,能够带来情绪价值的“走心”智能体。
深圳无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王一帆说,现场展示的熊猫机器人内置芯片,可以将人们交互信息实时记录在手机APP上。未来“熊猫”眼睛将安装摄像头,扫描“主人”的面部表情并作出分析,如果“主人”心情不太好,“熊猫”会发出“嘤嘤”声表示安慰,同时配合肢体动作增强安抚效果。
在外骨骼机器人辅助老年人出行方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吴新宇认为,引入人体情绪分析模块,并根据情绪与步态的关系施加不同的辅助力,外骨骼机器人未来能像人类护工那样,为老年人健康出行提供良好支撑。
业界人士认为,机器人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之一,正在进入发展上升期,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机器人产业2025年有望进入量产元年,2026年则迎来商业化爆发。
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机器人提供了强大的智能支持,巨头企业纷纷入场加剧了市场竞争,并吸引了资本的关注。拉长机器人全产业链来看,不管是上游PCB电路板、机器人元器件、机械零部件,中下游3D打印、钣金加工等,还是智能软件、算法芯片的植入,智能人形机器人高质量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催生巨大经济价值。
展会期间举办智能机器人硬件设计制造的“黄金法则”技术沙龙,高校教授、企业高管、电子与机械领域专家通过分享智能机器人硬件设计制造的前沿经验与行业痛点解决方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协同与技术创新。
嘉立创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技术沙龙帮助工程师突破“设计到制造”的鸿沟,规避设计陷阱,提升研发效率,缩短从概念到量产的周期。同时也为机器人领域的工程师、相关从业者提供专业的技术交流平台,能够分享经验、互相学习,促进知识的传播与流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协同发展。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深圳市机器人协会发布的《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显示,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产业链总产值为2012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12.58%。2024年,深圳新增机器人企业达14534家,相较于2023年10408家同比增长39.64%,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专职秘书长谭维佳表示,拥有强大产业集群、供应链高度整合的深圳,一直非常重视人工智能和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具备深度影响力。深圳市机器人协会帮助会员企业挖掘产业链优质合作伙伴,推动创新合作,助力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