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劲堃:“艺术只有进,没有退”
视频 | 李劲堃:“艺术只有进,没有退”

李劲堃:艺术只有进,没有退

新华网广州1月5日电(黄玫 王厚启 李霭莹) 李劲堃出生于广东书画世家,又师从岭南画学诸名师,从传统国画到西方油画,然后又再次回归到国画,独特的经历造就了他不寻常的创作风格,即便是那些具有西方绘画视觉效果的作品,其内核依然是充满传统国画的元素。他的作品《大漠之暮》、《淡淡花雨扑面来》、《幻象》、《良宵》连续三届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

如今,身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的李劲堃,把心思更多地倾注于思考与研究,他试图将前人的理论和框架不断推翻,将自己置于困境之中,又在困境中积极寻找出路。他说:“艺术只有进,没有退,只可以改变,不可以重复。”

研究中西古今,在“叛逆”中传承

“折衷中西,融汇古今”这个词,李劲堃在采访中多次提到,革命、兼容、创新是岭南画派的核心艺术主张,他深知其中的奥义并践行在艺术创作之中。

李劲堃的父亲是岭南名画家李国华,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对国画产生了兴趣,但一开始,他却选择了西方油画作为自己的专业,随后又在黎雄才、陈金章、梁世雄等山水大家门下习得了传统国画的绘画技巧及韵味表达。唐诗的韵律感、宋词的咏叹调、荷兰伦勃朗的戏剧性用光、法国德拉克罗瓦的浪漫主义……中西方绘画语境在李劲堃的脑海中激烈地碰撞、交融着,从而得出了他绘画创作的母题——幻象与真实。

《良宵》里,在梨花盛开的季节,一群背着腰鼓的人围着篝火,庆祝佛的涅槃。火光照亮了远方的树,身后的房,人的脸。“这就像一个极乐世界一样。”李劲堃手舞足蹈地解释着自己的创作理念,像是篝火晚会中的一员。眼前真实的篝火晚会在他的纸上变成了一个梦幻的秘境。

工具还是原来的毛笔,技法还是原来的勾、染、擦、点,物象还是原来的山、水、树、花,但是在李劲堃精心的造型设计后,作品里分明透露着西方油画厚重的色彩与素描精准的透视构图。

李劲堃说,这就是他在追求的“新国画”。他是岭南画学的传承者,却用了最“叛逆”的方式去传承。

研究前人,以“匠人精神”鞭策自我

高剑父、李可染、傅抱石、关山月、黎雄才、陈金章、梁世雄等,李劲堃反复提起这些前辈。

作为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率领团队用了三年时间筹备了“百年雄才”纪念黎雄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展。他不喜欢称这些前辈为“大师”、“大家”,他觉得唯有“大匠”一词才能表现出前人的“工匠精神”——研究与奉献的精神。

“一个时代的艺术大师是有限的,大多数画家的努力都是没有结果的,他们却仍旧无怨无悔地作画。”也许他们并未被当代人所发掘和欣赏,但历史会为他们正名,当这个时代过去,他们就会发出光彩。

在李劲堃画室的地面上有一张3米乘5米大小的画板,上面平铺着一幅正在创作中的“荷塘”。他脱下鞋子,走进“荷塘”,画板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他站在“荷塘”的中心,审视四周,思考片刻后弯下身子,娴熟地用手中的毛笔在宣纸上“摊”开一片荷叶。他的袜子是黑色的,深灰色的裤脚染上了一点墨。

他走到画板外,换了一支稍细一些的毛笔,小心翼翼地避开墨迹未干的“荷叶”,躬下身子,在“荷塘”中行云流水地“拉”出荷花的茎。“荷花就像人才,当它还在泥里的时候并没有人关注它,唯有破苞而出的那一刻,身边才有了驻足欣赏的人。”他说。

而在他的研究生课堂上,李劲堃经常对着围在他身边的学生说,所有高超的绘画技术都是靠训练得来的。

前人的匠人精神也许就是这样靠着一代代师徒间的言传身教,传承至今,流淌在每一位国画家的血液里。2013年李劲堃获得广州美术学院“德艺双馨”杰出教师称号。

研究文艺新形势,期待青年画家新惊喜

李劲堃是岭南画派的代表画家,但他的视野从未停留在五岭之南。他能如数家珍地列出奥运会、世博会、G20峰会的表演中,所有国画元素的应用和呈现。中国人正在接受世界文化的熏陶,世界文化也在感受着五千年中华文化的魅力。

“艺术,应该为人民服务,而这个‘人民’,除了指中国人民,还包括世界人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两周年之际,李劲堃仔细研读了两年前的会议内容并得出了自己的理解。

要想让世界读懂中国,必须要艺术家先读懂世界。这一点,站在中西艺术融汇处的他毫无疑问,一直都在践行着。而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还能继续践行多久?对于这个问题,他毫不担心,因为他身后的一批青年国画学生,是他心中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他说:“我还有我的学生,他们是未来的可能。”

惊喜,是他用来形容新一代青年画家的词语。前卫、知识面广、资源充足,这批优秀的学生使得身为李老师的他对未来国画的发展充满期待。李劲堃鼓励学生们要有更多的可能和欲望,更多的创新和“叛逆”。

“我很喜欢做老师,学生能够帮我完成我还没有完成的事情,解答我还没有解答的难题。”他毫不担心国画的传承和发展,他认为,新国画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必须在内涵和做法上根据不同的时代和对本民族自我认同的程度变化,来修正未来学术发展的方向。

“‘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鉴今’是中国综合国力发展到现在,文化自信与文化精神不断加强的今天所必须有的态度。”他说。

李劲堃直起身子审视了一下“荷塘”,从画板上下来,穿回鞋子,并没有发现裤脚沾染的墨迹。(完)

  • “艺术,应该为人民服务,而这个‘人民’,除了指中国人民,还包括世界人民。”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两周年之际,李劲堃仔细研读了两年前的会议内容并得出了自己的理解。

  • “一个时代的艺术大师是有限的,大多数画家的努力都是没有结果的,他们却仍旧无怨无悔地作画。”

  • “‘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鉴今’是中国综合国力发展到现在,文化自信与文化精神不断加强的今天所必须有的态度。”

  • “我很喜欢做老师,学生能够帮我完成我还没有完成的事情,解答我还没有解答的难题。”

李劲堃:“完美”不能一蹴而就

新华网广州1月5日电(王厚启 李霭莹)身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是一个十足的完美主义者。

接受采访的那天,他穿着纯白色的衬衫和墨绿色的裤子。一进门,他就邀请我们换上居家的拖鞋,像到别人家里做客一样。

他的工作室挂满了他的作品,纯黑的地面看不出一点灰尘,一卷卷宣纸摞在书案上,粗细不一的毛笔垂直悬在架子上,印章和颜料按大小和色号被排列在盒子里。

“在我眼中,他们都是完美的艺术家。”在提起他的前辈时,李劲堃第一次说出了“完美”这个词。作为徒弟和学生,他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岭南画派各位前辈的成就与事迹。他说,前辈们毕生专注于绘画、研究、教学的“完美”人生令他倍感压力。

他第二次提起“完美”,是我们在聊“时间”的时候。他花了半年的时间去完成一幅画作,花了三年的时间去筹备岭南画派纪念馆的展览,他觉得这些都是值得的。“完美不能一蹴而就。”他说。只有在时间里慢慢修改完善,作品才会逐渐变得杰出。

对着一只只昆虫标本,伏在书案上一笔一划地勾勒,他给我们描述创作“问道雕虫”系列时的状态。他说:“一个好的艺术家就应该用一管毛笔,在案头上留下耕耘的痕迹。”不知道花了多少个伏案工作的日夜,这些薄如蝉翼、细若游丝的生命才被凝固在方寸宣纸之间,才能令他满意。

“什么叫完美?不断地把这种学到的‘完美’灌输给下一代,下一代就有可能更‘完美’。”最后一次用这个词,是聊到下一代的时候。他一直用“完美”的标准来要求和鞭策自己,又以此来教导下一代。如何令国画、令岭南画派以一个完美的姿态被传承下去,也许就是他每天倾注思考最多的地方。

他否认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就像他否认自己是个优秀的艺术家一样。也许就是凭着这份谦虚和追求完美的“野心”,李劲堃在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的道路上一直前行,永不止步。(完)

广东省委宣传部 | 新华网访谈策划室 | 新华网广东频道

联合出品
01007026001000000000000001111153112012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