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钦松:从江边出发,一路追寻未知
新华网广州12月20日电(黄玫 王厚启 许曼佳)2016年岁末,继北京、广州、上海巡展之后,“吞吐大荒——许钦松山水画展”在河南省美术馆举办。“让传统文化不断在‘碰撞’中实现融合与创新,从而坚定文化自信。”这是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近年来一直努力与践行的方向。
2008年,许钦松创作的山水画《南粤春晓》走进人民大会堂,他以写实性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铺叙了岭南秀丽壮阔的河山。许钦松开创的圣洁山水、吞吐大荒的许氏山水图式,被认为是引领新时代岭南山水画创作的典范。不过,他并未就此停止探寻的脚步。不久前,他完成大型山水画《长江揽胜》,这幅6.7米高、4.7米宽的“巨画”,是他对自己发起的一个新挑战。
遐想韩江的远方:“童年对一个艺术家至关重要”
横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的韩江,蜿蜒470公里,在汕头澄海汇入南海。韩江边上,有一个以“樟籍”为名的村落,1952年,许钦松就出生在这里。许钦松家的祖屋距离韩江不过500米,一家人晚上睡觉的时候,依稀可以听到江水拍岸的“哗、哗、哗”声。
小时候,许钦松没有鞋子穿,每天赤脚走路去上学。天气热的时候,太阳炙烤,热辣辣的泥土直接烫到他的脚底;而在冰冷的冬天,路面冰凉、湿漉漉的寒意又直袭心头。
“我是用自己这双脚,敏感地去感知土地的温度。”说起童年,许钦松格外兴奋,“我从小喜欢下雨,下雨就像一个欢乐的泼水节。我会把上衣脱下来抱在怀里,裸着身子奔跑在田间地头,任由雨点抽打在身体上。那点痒痒的感觉特别痛快淋漓!”
跟城里的孩子不同,许钦松从小就培养出对自然强烈的感知能力和感悟能力,对身边环境的微妙变化十分敏感。
“童年对一个艺术家至关重要!”许钦松说,小时候他常常一个人坐在韩江边的堤上,看着夕阳西下,满天晚霞铺照、闪烁在江面上的光亮,有时会莫名其妙地流下眼泪。童年对于自然的敬畏,让他总希望重新回到静对默观之中,体味自然本来的面貌。
寻找艺术的春天:版画“名家”跨界山水画
1972年,许钦松考入广东人民艺术学院绘画系版画班。从芝麻小村到省会广州,许钦松开始接受正规系统的美术专业训练。“我是村里第三个大学生,”许钦松颇为自豪。那一年,他20岁。
此后近30年的时间里,当人们谈论起许钦松,他们津津乐道的大多是其屡屡斩获国内外大奖的版画作品。1999年11月,47岁的许钦松获得版画界的头奖——“鲁迅版画奖”。
2002年,一次别开生面的画展——“许钦松山水画展”在广东画院举办,画展展出了许钦松50幅中国画新作。版画名家许钦松在美术上的追寻早已跨越到了山水画领域。多年的写生经历和版画功底为他创作山水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许钦松的山水画作品中,工业文明、人烟市肆几乎无迹可寻。他将其作品中的意象称为“圣洁山水”——是大荒,是漠野,是原本世界的面貌,是一个无人能够到达的地方;是把自然推崇至只可膜拜、不可进入,只可远观、不可惊扰的境界。“我所渴望和向往的是自然最原始的状态。”许钦松说。
原始的自然情结、宽广的文化胸怀、终极的精神向往汇集在许钦松的大山水画作品中,为岭南画派注入了一股清流。
2008年,许钦松创作的山水画《南粤春晓》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而半个世纪前,曾经指导过许钦松的关山月和傅抱石共同创作的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也悬挂在人民大会堂正厅之上。广东画院两任院长的画作均被人民大会堂所收藏,一时传为佳话。
自此,许钦松也迎来创作的新春天。
深扎时代的土地:“创作要用双脚走,用眼睛看”
“要产生好作品,创作前期必须深入生活,一定要用双脚走,用眼睛看。”许钦松这么说,也这么做。
为了创作“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三大山水题材之一《长江揽胜》,许钦松四下长江,时而攀登上距离水面几百米高的悬崖峭壁,时而半夜打着手电筒走上尚未修缮的山路,“体悟江之神韵,岸之风骨,数易其稿,五载方成。”
除了深入生活,许钦松反复强调,画家的创作既要表现大国的盛世气象,也要蕴含蓬勃的民族生命力。画家应为传统的山水画注入时代精神,使其有古老的过去,有现实的当下,更有永恒的未来。
如何看待中国画的创新问题,许钦松谈到,艺术的发扬光大不能是封闭的,要能够不断进行多学科融合,要让好的东西不断进来。
关于未来,许钦松坦言,他最想到处去跑跑,逐步加强对山水画的思考。在10月于广东梅州蕉岭举办的“百家千场艺术讲座下基层”许钦松专场上,讲座结束后,许钦松带着学生深入梅州山区写生。秋晨,云雾缭绕,蕉岭旭日东升,点亮画家笔尖。
“我今年64岁了,相信70岁之后我的画会更超脱!”许钦松说。
许钦松:我想站在宇宙高度看自然
新华网广州12月20日电(王厚启 许曼佳)“我很庆幸自己出生在农村。”许钦松毫不讳言自己的家乡,一个韩江边的小村落。他喜欢乡间的田野,喜欢下雨天,喜欢韩江的潮水声。
“那时候,我常常坐在堤上,看着满江落日余晖,感觉自己的身体好像慢慢升腾起来,要飞往天边去。这种感觉渐渐出现在我的山水画作品当中。”许钦松说。
在深耕美术的40多年里,许钦松从边陲乡村走向省会广州,再从广州出发,奔往各地。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四川、重庆、陕西、山西、甘肃、黑龙江,香港、台湾地区,以及尼泊尔、澳大利亚、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都留下了他写生的身影。书架上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桌上、地上高高叠起的画册,记录了许钦松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笔墨瞬间。
领略了地球上的名山胜水,许钦松将目光投向了太空。当他开始提到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历程时,我们很好奇:一个山水画家跟航天能够擦出什么火花?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呈现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这种启迪让我的视野跳出了人类本位,开始从宇宙的高度、旁观者的角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角度的改变,对我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许钦松娓娓道来。
一路走来,许钦松不断突破地域的限制,放飞创作的思想。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创作里,许钦松总是想要看得更远。
今年64岁的许钦松说,在70岁前,他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到处去跑跑;而70岁后,他想进入“无所求”的状态,排除一切功利的干扰,进行非常自由的创作。
为了画《长江揽胜》,许钦松攀登上距离水面几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他也曾搭上直升机贴着逶迤雄姿的喜马拉雅山脉飞过一圈……如果神舟十一号飞船有多一张“飞天”的票,我想许钦松一定不会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