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敏:让“古老”粤剧扣动年轻人心弦
视频 | 曾小敏:让“古老”粤剧扣动年轻人心弦

曾小敏:让“古老”粤剧扣动年轻人心弦

新华网广州12月22日电(黄玫 王厚启 邓晓)西湖烟雨,白娘子与小青走上断桥,踉跄间,白娘子与许仙第一次四目相对,含情脉脉。近期,新版《白蛇传•情》在广东佛山平洲剧院上演,全场座无虚席。国家一级粤剧演员曾小敏饰演的白娘子,一袭白衣如天仙下凡,体态轻盈娇媚,一眉一目都无不在传递着白娘子的喜怒之情,牵动着观众的观戏之感。

《白蛇传•情》是广东粤剧院的创新之作。作为粤剧团里的中坚青年力量,身为广东粤剧院副院长的曾小敏,已经有着25年从艺经历。从13岁“误打误撞”入行,到现在身体力行推广粤剧,曾小敏说,每次演出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舞台的魅力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古老”粤剧扣动年轻人的心弦。

“误打误撞”:懵懂少女对粤剧“情窦初开”

与其他很小就开始学习粤剧的孩子相比,曾小敏“入行”算是晚的。曾小敏原本打算从事的艺术领域是美术,参加粤剧考试只是父母朋友的一个小提议。那时候13岁的曾小敏对粤剧还十分茫然,只知道这是妈妈在家喜欢听的曲儿。

“一张白纸”,曾小敏这样形容那时的自己,“考试试嗓音的时候我唱的还是儿歌。”“误打误撞”让评委们看到了曾小敏的潜质,“意外地”从上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粤剧学校50名新生之一。

曾小敏会每学期给自己定下小目标,一点点积累,并且也“很要强”,如果哪天上课没有受到老师的表扬,下课后,她就一个人在练功房苦练。凭着这股“倔劲”,就读粤剧学校二年级的曾小敏,就在她第一次出国演出中获得了出演《红梅记之放裴》女主角的机会。

那时,年纪尚小的她,演感情戏找不到窍门,老师就告诉她,“见到裴郎,你就当是爸爸回来了,你就冲过去。”回想起当时老师的引导,曾小敏都会忍不住笑起来,“后来慢慢懂得,有感染力的表演必须有强大的内心支撑,情感的迸发一定是发自内心深处。”

虽然当时排练“情感戏”还未开窍,但是她深刻地记得,第一次彩排完以后,她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门槛发了很久的呆,内心没有缘由地感到难过。“为什么会感到难过?我觉得好像我开始投入了,就是那种生离死别的难过,第一次有这种感觉。”曾小敏说。

就这样,她对戏剧,开始正式地“情窦初开”。

痛定思痛:“挫折让我沉下心来”

1997年,结束了6年戏剧学习的曾小敏以优异成绩被招进广东粤剧院,成为粤剧院一团的演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就收到了邀请她担当主角的剧本,而且搭档还是粤剧名角丁凡,对此,曾小敏信心满满。

演出的那天,曾小敏邀请了所有教过她的老师,要好的亲戚朋友和同学们也几乎都到了。演出所在的南方剧院,观众席可以容纳一千多人,上演那天,座无虚席。

那次让曾小敏本以为是人生第一个小高峰的演出,却使她跌到了谷底。演出时,先是唱主题曲忘了词,“头脑一片空白,就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走圆场,走了两三圈,才听到乐器师傅在大声提醒我。”接下来一场,曾小敏转身亮相,头上的饰品松动,哗啦一声,头上能掉的东西掉了个精光……勉强演完,当大幕落下的时候,她一个人跑进化妆间哭了很久。

多年以后,回想起人生的第一个大的挫折,曾小敏反复在说的两个字是:感恩。“我觉得非常幸运,如果不是这样的经历,可能我不会沉下心来,去真正地思考,去踏踏实实地把功夫练好。”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曾小敏不断地摸索和练习,演技日趋成熟。2004年,广东粤剧院筹划成立青年团,青年团的成员平均年龄只有22岁,是粤剧院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年轻的曾小敏勇敢地接受了公开竞聘,并以高票当选为青年团的副团长。

传承中创新:“老剧也能开新花”

“白蛇”,是曾小敏演出的众多角色中,最喜欢的一个。传统的《白蛇传》,在唱、念、做、打,和情感以及行当上,都全面而丰富,对演员的功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在2014年曾小敏要排个人专场的时候,她想到了这个戏。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迎合年轻观众的审美,曾小敏对旧版《白蛇传》进行大胆的创新。新版《白蛇传•情》在剧本、表演、舞美、音乐、灯光上都做了大量的改进,在剧情表现上,着力在“情”字上做文章,放大了许仙与白娘子相遇、相爱的情感戏,使得整个戏充满了人情味。

演出的高潮,在“水漫金山”这一场。在传统的戏里面,这个环节需要演员用双枪开打。新版的《白蛇传•情》中,双枪换成了曾小敏更加擅长的长水袖。在“天兵天将”的长枪短剑中,七尺长水袖就像是“白蛇”身体的延伸,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白蛇”与“天兵天将”在水中斗争的场景,刚柔并济、精彩纷呈,观众在紧张精彩的剧情中,体会“白蛇”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

时至今日,新编的《白蛇传•情》已经演出了至少五十多场,基本场场爆满。

“当初改编的时候,很多人劝我不要去做,因为这部戏太经典,但是我想,我们追求的不是要超越经典,即便是传统,也需要加入一些现代审美的元素进行突破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老戏’焕发新活力!”曾小敏说。

平洲剧院,《白蛇传•情》将近三个小时的演出接近尾声。褪去妆容的曾小敏,从白素贞又回归真实。等工作人员打点好道具、行李,曾小敏一行人回到广州已是凌晨。凌晨两点钟,她在朋友圈分享了当晚演出的公众号推文。

为了在年轻人心里播下粤剧的“种子”,2015年,广东粤剧院举行了十多场 “粤剧校园行”活动,活动中总有曾小敏的身影。他们不仅表演粤剧,还开展粤剧文化讲座,甚至让学生们穿上戏服“秀一把”。

“在活动开始前,我们也曾经担心过学生对粤剧有距离感,但是真正表演下来,却发现,大学生还是很喜欢粤剧的。这说明,传统的东西继承得好总会‘开出新花来’,也总能打动年轻人的心。”曾小敏说。

  • “在活动开始前,我们也曾经担心过学生对粤剧有距离感,但是真正表演下来,却发现,大学生还是很喜欢粤剧的。这说明,传统的东西继承得好总会‘开出新花来’,也总能打动年轻人的心。”

  • “当初改编的时候,很多人劝我不要去做,因为这部戏太经典,但是我想,我们追求的不是要超越经典,即便是传统,也需要加入一些现代审美的元素进行突破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老戏’焕发新活力!”

  • “我觉得非常幸运,如果不是这样的经历,可能我不会沉下心来,去真正地思考,去踏踏实实地把功夫练好。”

    曾小敏反复在说的两个字是:感恩。

  • “后来慢慢懂得,有感染力的表演必须有强大的内心支撑,情感的迸发一定是发自内心深处。”

曾小敏:传承与创新粤剧的青年力量

新华网广州12月22日电(王厚启 邓晓)广东粤剧院坐落在路旁高大的绿化树后面,走进大门,左手边有一排不显眼的旧楼房,只有外墙的宣传栏里张贴的粤剧海报,宣告着这里的与众不同。

练功房里,在一群年轻的粤剧演员中,曾小敏向我们走来,而我们竟没有认出她来。被誉为“广东粤剧界的骄傲”的曾小敏,与她所获得的荣誉相比,确实显得“太年轻了”。

他们排练的正是粤剧《白蛇传•情》,准备第二天在佛山平洲剧院演出。

脱下戏服的曾小敏,带给人的感觉是真实、接地气。她的身上,有着当代女性独立、上进、理性又不乏细腻的魅力。面对我们的赞美,她开着玩笑回应:“我觉得我长得不算美,但是我很耐看。”

团里的演员大多是“90后”,两间教室大的排练室,站满了人。这样一台戏,不算幕后工作人员,至少也有70多人参与。乐队老师们只能挤在排练室最靠边的角落里。

虽然是排练,曾小敏每一步台步,每一个甩袖都做得一丝不苟。每一场戏排下来,她都要在场边揉一揉腰。大量的舞蹈动作加上长时间的舞台表演,对女性表演者来说,腰肌劳损似乎都成了家常便饭。

近三个小时的排练结束后,曾小敏顾不上休息,径直走过来问我们:“怎么样,你们觉得好看吗?”她说,一场戏好不好,演员说了不算,观众觉得好看才是真的好看。

曾小敏带领的粤剧团,每年要在全国各地演出80多场。这次在平洲剧院上演的《白蛇传•情》,提前两天就要将所有的道具、灯光运到现场,进行安装、布景。直至演出当天,道具和灯光还要配合彩排做具体的调整。而演出结束后,这些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的道具,又要马不停蹄地被运往深圳,为下一场演出做准备。

现在,曾小敏还经常去一些小学为孩子们上课,有时还特意搜集一些Q版的粤剧人物形象作为上课用的“道具”。

“粤剧成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去传承和发扬它,如果有一天,观众愿意自己买票看粤剧,就像看电影、或是欣赏歌剧、芭蕾舞一样,我想,粤剧便真正迎来了新的生命。”曾小敏说。

广东省委宣传部 | 新华网访谈策划室 | 新华网广东频道

联合出品
010070260010000000000000011111531120120547